我国是农业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的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接纳能力,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和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以及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农村土地流转正在加速推进,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和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对病虫害防治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传统的小型背负式的喷雾器械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作业效率高、适用范围广、节水节药环保型、用工少的大中型植保机械和农业航空植保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航空植保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而我国对航空飞机的准入制度十分严格,我国的空域并未开放,因此对农用航空飞机,特别是对有人驾驶飞机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的空管条例,限制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
2、我国农用航空飞机数明显偏少,且农用航空植保在全国植保中占的比例较小,制约了我国航空植保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航空飞机机型杂乱,配套技术落后,飞行服 务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落后。有人驾驶农用航空飞机的运营、维修、保养等成本较高,且人才缺乏,也制约我国农用航空飞机的发展。
推进我国航空植保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入农机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成为左右农机市场的决定性因素,补贴政策实施的力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动态和产业的发展。目前因飞机价格、维护、使用成本高,航空植保的推广受到很大限制。应加快对通过质量检测鉴定飞机和航空植保装备的农机补贴进度。
(2)专业化防治组织作业补贴。无人机作业主体以专业化防治组织为主要实施对象,国家应建立专项补贴,按照防治面积对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补贴。
(3)安全监管。重 视航空植保作业安全,确定安全监管机构,健全航空植保准入和运行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农机监理工作人员对参加作业的飞机及航空植保装备进行资格检查,对训 练学习和机具操作人员资质进行定期审核,对参加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字,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航空植保作业顺利进行。
(4)标准建设(质 量标准、作业规范、效果评价规范)。明确产品质量鉴定与监管部门,尽早制定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的技术标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与质 量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农业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管理规范与标准,农业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操作人员岗位培训与资质认证体系,实现持证上岗;研究制定无人机航空 植保作业质量、防治效果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规范,促进无人机航空植保产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和安全可控发展。
(5)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操作、示范基地观摩、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航空植保装备操作技能和科学管理水平,特别要注重引导操作人员飞机操作与施药技术知识的结合。
(6)技术支撑。农 业航空植保无人机喷雾技术基础性研究重点,加强施药时细雾滴运动规律与作物冠层内外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高效防飘喷雾技术,飞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无人机航 空植保专用制剂等的研究。适用于不同地区,满足不同农作物和病虫草害防治的各种专用轻型飞行器系列与与其相结合的高效航空施药系统,实现精准喷雾等农业航 空作业,形成我国农用航空植保喷雾机系列。
(7)政策保证。我 国领空一直由空军管制,目前还没有以适应农业航空作业的要求开放低空(仅对极少数的地区开放)。建议国家借鉴国际经验,将低空作为一个农业领域的重要自然 资源加以开放利用:第一步可以先开发500米以内的低空、在已经开放的地区,由500米逐步向1000米开发;在条件已成熟的地方加速开放,并进一步挖 潜。
(8)加速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先进适用的航空植保装备,支持引进、消化吸收新型高效航空植保装备,增强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设立航空植保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航空植保作业始于1951年,民航首先使用飞机防治蝗虫,揭开了我国农业航空史的序幕。2011年,农林航化作业完成33158小时,主要用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与河南等粮食作物主产区,但不足全国植保作业面积的3%。目前,已有6个机种400多架人驾飞机在大面积的垦区和农场从事农业航空工作。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急速增加,现有的植保机械难以适应大面积、突发性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需求, 农业航空植保将成为我国农业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措施,成为我国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无人机植保好处多
一是能够控制细小雾滴飘移、提高靶标作物上药液沉积和减少农药流失、根据病虫草害情况通过航空作业实现精准、减量施药;
二是采用轻型无人机实现水稻、玉米、甘蔗等高秆作物地面机具无法进地进行低空航空喷雾作业,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人机分离作业,减少操作者劳动强度,避免农药中毒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是能够规范操作者的农药航空施用技术,从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